地 址:沈阳市浑南区全运三路98号 邮 编: 110169
电 话:024-2285627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765号
要说人生中重要的事儿除了赚钱,就是择偶!另一半的选择基本上决定下半生的人生走向和生活品质啊!
克林顿的择偶观
先举个名人择偶的例子----克林顿的择偶观。
分析克林顿众多情人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对女人的趣味是很狭窄的,他不过就是在“希拉里”和“莱温斯基”之间不断摆动而已。心理学老师武志红发明了一个词,叫--克林顿钟摆。希拉里是女强人,克林顿的妈妈芭芭拉也是女强人,所以克林顿找希拉里一类的女人,是在不断重复构建他与妈妈的关系。
莱温斯基是“傻女孩”,找“傻女孩”是对女强人--妻子与妈妈的背叛。可以说,克林顿是一次又一次想逃离妻子与妈妈的世界。
所以择偶的心理潜意识的出发点,就是两点: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简单地说,每个人都会在童年时候,当自己对父母不满意时候,就会想‘我以后要找对象,不能找这方面有问题的人。’这种想法多了后,各方面的想法就会拼凑出一个完美配偶的形象,其实这个形象就是他的完美的异性父母的形象。
一般人择偶的心理学步骤
一个人择偶时候,会进行以下几个步骤:(以下步骤是一个虐心的重复过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童年越有问题的冲突会越大)
1、表面意识(与潜意识对应),按照自己完美异性父母的形象去找配偶。去重温童年的美好,避免童年的错误。
2、 潜意识,按照父母的最糟糕的一面去找配偶,去修正童年的错误。去完成自己的改造童年的游戏。
3、 表面意识以为自己找到了符合自己童年完美异性父母形象的完美配偶,其实潜意识帮他找到的是外在完美,内在是父母最糟糕一面的配偶,来让自己去完成修正童年错误的改造游戏。
4 、童年越是来自父母的关爱不正常,表面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就越大。找到的真实的配偶和自己心目中的完美配偶的形象也就偏差越大。
5 、一开始,不符合自己完美父母形象的配偶也会收敛自己,不自觉的扮演好完美父母的形象。等到关系确立后,配偶会不愿意扮演这种形象,另一方面,自己会退化到童年时期,继续要求对方扮演这种形象,来完成改造童年错误的愿望。这时候,两个人就会大量的争吵。甚至要分开。
6、 更加悲剧的可能是,一开始找到的配偶可能是真正符合自己完美父母形象的。但是为了完成修正童年错误的愿望,有的潜意识会引导自己先把对方改造成充满缺点的异性父母的形象,然后再去完成改造游戏。
7、 两个人分开后,开始重新择偶。这时候会悲剧的重复以上过程,或者是去找跟前任完全相反的配偶。重复以上过程的,结果自然不必说,是第二个悲剧。去找跟前任相反的配偶,往往会发现这个也失败了,从而得出两方面的异性都不可靠的结论。(这是另一个话题,简单的说,解决办法是从两种极端的配偶身上学到自己缺失的性格,来达到自身性格的圆满,认识到是自身的问题,否则会大概率继续悲剧下去。
初次择偶应该注意
1、不让潜意识做出和自己目标相反的选择。
分清楚对方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完美父母的形象,不要让潜意识误导。有时候对对方有说不出的感觉,就是喜欢。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潜意识在作怪,做出了相反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一个是自己认真分析自己对配偶的要求,和对方的细节。一个是和好朋友或者亲人共同分析对方的细节,来看对方究竟是怎样的人。
2 、不要替父母去恋爱。
结婚后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是配偶跟自己过一辈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因为父母的喜欢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人,要有自己的坚持。
子女结婚,都想得到父母的祝福,前提是父母喜欢配偶。经常会有朋友选了父母喜欢,自己却不喜欢的人。尤其是父母的选择因为他们自己的过去痛苦经历病态的时候。
受伤的父母让我们做一些事情报复另一方父母,并且会向我们灌输一些对异性的恐惧。尽管我们本能上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为了表示对和自己一起生活的父母的忠诚,我们会强迫自己认同他(她)的观点,并把这种观点带到自己的恋爱中去。
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谈恋爱时,是为自己而谈,分手也基本上主要是自己和恋人两个人的事情,这就比较好处理。
但是,不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谈恋爱时,不仅是为自己而谈,也是为父母而谈。这样一来,分手就变得很麻烦。譬如一个女孩,她爸爸有过第三者,妈妈对爸爸非常愤怒,而且总对女儿讲爸爸的坏话。
女孩长大后,很容易把妈妈对爸爸的愤怒情绪转移到自己的关系中来,于是莫名其妙地对男友生气。当分手时,尽管她也知道这次感情已经不可救药了,但她仍然要纠缠,这就像是替妈妈报复爸爸一样,她要报复男友,哪怕男友并没有第三者
3、 选择门当户对的配偶。
中国传统老话说的是门当户对,一般讲的是经济条件,但是现在经济上吃饱穿暖都不是问题了,这里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讲类似的成长的环境让双方有共同话题和认识。
一个人真实的自己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我现在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在关系中形成,更具体而言,就是童年时在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时形成。
当孩子呈现某种品质时,得到了父母的亲近,也即在关系中的奖励,那么孩子就会执着于这种品质,并将其视为“好我”。
相反,当孩子呈现某种品质时,遭到了父母的疏远,也即在关系中的惩罚,那么孩子就会惧怕或抵触自己这种品质,并将其视为“坏’。
但是不同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对好坏的认知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选择差异过于大的配偶,相当于要不断的面对各种自己认为是常识的好坏观念的冲突。可能面临的就是不断的吵架。
简单说下,一定要坚持选择不门当户对的配偶怎么办:
和亲友认真分析,避免以下情况:潜意识选择与自己目标相反的配偶来满足自己修正童年错误的游戏,即使对方和自己不门当户对。
如果没有以上问题,经济上提前公证或者说明白(想委婉些的把财产给父母,让父母公证把财产单独给自己),好坏观念上充分理解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好坏观念的冲突,明白很多好坏只是针对原生家庭的,并不适用于两个人重新组建的家庭,两个人要好好商量,认真定义自己家庭的好与坏,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
离婚后二次择偶应该注意的
1 、避免上述的初次择偶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2 、明白择偶的很多冲突来自与自身,先取得自身性格的圆满,再去客观的择偶。要不会很容易一直去像克林顿那样去择偶: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文章摘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765号